親愛的寶寶生病了,爸媽好心疼,也很困擾到底如何照顧才好?
六個月前的嬰兒血清媽媽的抗體保護,比較不容易生病,除非媽媽本身也感冒。當媽媽的抗體逐漸消失,嬰幼兒免疫系統開始自身抵抗未接觸過的外來病毒和細菌,發燒、鼻水、咳嗽、腹瀉生病的機會增加。尤其到公共場所,或被家人傳染(家中有哥哥姐姐上幼稚園,大人不一定有症狀)。統計六個月起嬰兒到兩歲間平均每年可能有6-12次的感染。
如何照顧和觀察生病的寶寶,是許多父母常常詢問醫護人員的問題,往往無法三言兩語詳細說明清楚,。以下舉例並討論一些較新的育兒觀念。
寶寶臉紅紅摸起來好像發燒了,趕到診所請護士量體溫,哇!燒的好高!要不要先打針好的快一點?看了醫生拿了藥,退燒藥吃完,怎麼燒退一下又燒起來?要不要馬上用退燒栓劑塞屁股退燒、睡冰枕、洗溫水澡。腦子會不會燒壞掉?
許多家長會誤以為發燒都是有害的,燒太久可能會把小朋友的腦子燒壞掉(其實是腦膜炎引起的),只要不再發燒,病就好了,因此拼命退燒,睡冰枕,洗溫水澡,甚至要求打退燒針點滴。剛吃過退燒藥不久又急著塞屁股栓劑退燒,燒是暫時退下,寶寶流虛汗體溫變得冰冰的,更不舒服。發燒也不必強求退到正常體溫而使用過量退燒藥和方法,輕度的發燒反而身體免疫力最好。近來不少國外研究,檢討發燒不要過度使用退燒藥和退燒方法,如擦拭精來退燒早以不用而改以溫水拭浴,睡冰枕也不用了,除太小嬰兒(六個月以下)不能用,大一點幼兒大多不喜歡睡冰枕,不必勉強寶寶使用。使用幼兒肛門栓劑來退燒,退燒降溫雖快,小嬰兒和腹瀉的寶寶不適宜使用,歐美使用頻率也比國內少或幾乎不用。
寶寶燒了一整天,不放心半夜又帶寶寶到急診室檢查,折騰了一晚,驗血(白血球略低)、驗尿都正常,醫生也不給抗生素消炎藥也不打一針退燒針,要求醫生打點滴也說不需要,如此發燒高高低低三天後,寶寶身上出了一身紅疹,又急著找另一位醫生看看,原來出的是出玫瑰疹。寶寶出疹子燒退了累累的,有點拉稀,又急著想補充營養,希望用藥讓疹子趕快退掉,也希望醫生趕快讓寶寶胃口恢復。
以上是好發在六個月到兩歲的嬰兒玫瑰疹,會高燒三到五天,寶寶有點累,但照吃照玩,出疹子燒就退了。不論如何退燒打點滴都是燒三到五天直到出疹才退,退燒藥給只是讓寶寶發燒時舒服一點,和百分之四會發燒抽筋的熱性痙攣寶寶避免高燒抽筋。玫瑰疹紅疹是全身血管炎表現,寶寶會倦怠食慾略差,還是給予清淡飲食,病程過了,寶寶的食慾自然會恢復。
照顧生病寶寶tips--量體溫、餵藥(吐藥怎麼補、藥該吃多久)、喝奶及飲食須知、睡覺時的照顧、可以外出嗎?…….
量體溫
耳溫、肛溫、口溫、腋溫、背溫都可以用等來量寶寶體溫,以肛溫最接近中心體溫,耳溫和肛溫的關連性高,必要時可取代肛溫也比較方便,但三個月以下嬰兒的耳溫常常不準確,不建議使用。口溫平均比肛溫低0.5℃,腋溫平均比肛溫低0.8℃,口溫和腋溫容易受到皮膚黏膜血管收縮等因素的影響而偏低。一個月以下或體重很低的新生兒,不適合量肛溫與耳溫,可考慮量量腋溫或背溫。量額溫常會低估不建議常規使用。水銀體溫劑在美國已建議不使用而改以電子體溫計。
耳溫因為方便迅速,常被用來量寶寶體溫,但三個月以上嬰兒幼兒成人才適用,使用不正確也會影響測量結果。測耳溫時,兩歲內是38度以上才算發燒。1歲以內的幼兒,量測時外耳需往耳朵後方拉。1歲以上及成人,耳朵需往上及往耳朵後方拉,以便耳道拉直。將耳溫槍測頭輕輕放入至合適的鬆緊度壓緊測量,對準耳膜角度必須正確。過多耳垢會干擾測量。中耳炎或其他中耳異常時量耳溫會有誤差,應改用其他方法量體溫。待在太冷或太熱溫度下,如剛洗完澡、屋外很冷剛入門,應避免立即量耳溫會不準。多次(三次)測量耳溫後,取最高值。當兩耳量出來之溫度不同時,以較高溫度為準。
餵藥
其實寶寶吃藥最好在飯前,即使吐藥要也不不會把剛吃完食物吐光,藥物千萬不可加入牛奶或飯菜中,免得孩子以後拒食,反而得不償失,不妨攪和在診所提供矯味糖水、果汁、果醬等口味重又平時少吃的飲料中試試看。
新生兒餵藥不妨將藥粉沾在奶嘴上或將藥粉藥水調在空奶瓶內讓嬰兒吸允,或使用餵藥吸管推入嬰兒的嘴內,以免藥物吃不乾淨影響藥效。
吃藥馬上吐怎麼辦?
吃完藥藥馬上吐,可等一、二十分後再餵一次,可少量少量分段餵,不要一次全部餵完。如吃藥後半小時才吐,且吐不多的,可再觀察。有些寶寶先天就對吃藥很抗拒,藥可以換無色無味或十分香甜(保險幾付藥物有限制)或部份改成藥水、吸入藥物及栓劑方式來治療。
喝奶及飲食須知
寶寶生病,營養物質和水分的消耗需求增多,但往往消化功能卻變差,尤其是合併腸胃感染或身體病痛不舒服,寶寶常常食慾不好,令家長十分擔心,希望求醫生能加開胃藥,或怕營養不夠想補充高蛋白食質食物。其實寶寶身體寶寶生病時,消化和吸收能力會變差,不可能如同平常時的食量食慾,强行餵奶或餵食反而增加寶寶腸胃的負擔,應加強水分和電解質的補充以避免脫水,維持體力,食物以清淡容易吸收不太甜、不太油為原則。不好消化容易脹氣的副食品(如豆類、奶類)也可暫停,待病程改善,寶寶食慾會漸漸恢復。
喉嚨疼痛,避免熱食,以清涼容易吞食食物,如腸病毒引起的疱疹性咽峽炎寶寶,應該鼓勵或勉強生病進食涼軟易吞時流質的食物,如給予涼稀飯、涼牛奶、布丁、豆花、冰淇淋(過敏氣喘不宜冰品)。如果寶寶喉嚨不舒服但沒有咳嗽現象,除了不要吃過熱的奶或食物之外,可以吃些冰淇淋或是豆花等清涼的食品
嘔吐應先禁食 再少量多餐: 寶寶剛吐完的時候,最好能夠先「禁食」一段時間,讓敏感的胃休息一下,再以「少量多餐」的方式進食清淡的食物。有些父母有錯誤的觀念,尤其碰到比較會吵的寶寶和心軟的媽媽,在寶寶嘔吐後,會擔心寶寶口渴水份不夠,就立即餵食大量白開水,或是怕寶寶肚子餓、熱量不足而馬上餵予牛奶,結果反而越吐越厲害,使得嘔吐的病程拖長,嚴重時甚至導致脫水。
因為寶寶有消化不良或是腸胃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初期時,均有可能出現輕微的嘔吐現象,媽媽可以觀察寶寶有沒有發燒、腹脹、腹瀉、鼻水或咳嗽等症狀,再請醫生作進一步檢查。
寶寶有乾嘔、食慾不振的時候,亦可以少量多餐的方式給些清淡的食物,例如稀飯、白吐司、蘇打餅乾等,而牛奶和豆漿則宜暫停食用,待消除乾嘔症狀維持一陣子之後再吃。
如果寶寶嘔吐得很劇烈,而且反覆嘔吐時,應立即禁食,由醫師診治病因。必要時須暫停任何飲食,觀察四到六個小時,再以少量的電解質水或運動飲料慢慢給寶寶試飲,沒有嘔吐後,再以少量多餐的方式吃些吐司、稀飯、饅頭、蘇打餅乾等清淡的食物。如再嘔吐則再禁食觀察。如果寶寶出現嘴唇很乾、精神不好、哭鬧卻沒有眼淚流出、尿液減少或體重減輕等,就表示有脫水現象,必須趕快看醫生並給予點滴注射。
腸炎 (拉肚子)
米湯是寶寶腸胃炎時的最好食物。不過由於其營養成份不足,短期一兩天尚可,長期食用恐會造成營養不良。腸炎時腸黏膜先會嚴重短缺的酵素就是「乳糖酵素」,乳糖不能吸收,使腹瀉更不易痊癒,也造成營養不足。因此,小嬰兒仍可給牛奶或母奶(濃度與量減半)餵食,依醫生建議換無乳糖的醫瀉奶粉,視症狀改善再漸漸恢復至原來的量和濃度,六個月以上之嬰兒可考慮暫以米湯餵食,必要也可換無乳糖的醫瀉奶粉。大一點寶寶,牛奶已不是主食,可暫停配方牛奶,換吃稀飯、嬰兒米粉、麥粉、吐司、白饅頭及蘋果泥等副食品。
運動飲料反加重腹瀉
寶寶急性腹瀉處理上應注意補充足夠的水分與電解質,特別是小嬰兒容易導致脫水,必要時需住院打點滴靜脈輸液補充,對輕度脫水的寶寶,可先以口服電解液,當開水喝。但市售的話運動飲料不是口服電解液,因糖份(蔗糖配方)高,鈉、鉀含量不足,會越喝越拉。有些家長認為生病要多喝水,大量補充白開水或紅嬰兒水給寶寶,反而引起水中毒(血鈉偏低)。
寶寶生病應注意水份電解質補充
寶寶的體重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水份,而新生嬰兒的水份佔到體重的百分之八十。加上嬰幼兒的腎臟器官尚未成熟,濃縮尿的能力比較差,體表面積比例也比較成年人大了兩倍多,容易喪失掉水份。尤其是在寶寶腹瀉、嘔吐、發燒流汗、呼吸次數快、痰和鼻涕分泌加多的時候,會造成水份和鈉、鉀等電解質的大量喪失。加上寶寶生病的時候,食慾就比較差,如果水份補得太少或是不恰當,嬰幼兒就很容易有脫水的現象。夏天罹患腸胃炎的機會比較多,尤其是兩歲以下的寶寶,很容易因為腹瀉而脫水,要特別的注意。
怎樣看寶寶有無脫水
輕度脫水:﹝百分之四至五的體重脫水﹞
會覺得寶寶口渴,精神尚好但是有點不安煩燥,嘴唇黏膜乾燥,小嬰兒一天少於六次換尿布,尿量較少。即早給予口服電解質液或水份補充。
輕度到中度脫水情況:﹝百分之五至九的體重脫水﹞
除了上述的症狀,會覺得寶寶漸漸不喜歡玩容易累,尿量減少顏色變成深黃色,眼球摸起來較軟,寶寶哭的時候,只有少量眼淚或幾乎沒有,前囪門凹陷。此時,由應該找醫生診察早期治療病因,給予口服電解質液和靜脈點滴注射,適當的補充水份和電解值,可以即早的改善脫水。
嚴重的脫水時:﹝百分之十或以上的體重脫水﹞
除了上述的症狀,會覺得寶寶的精神恍惚,非常得疲倦愛睡覺,眼框周圍凹陷,皮膚乾燥,許多小時,連一點尿都沒有。應趕緊送醫。
睡覺時的照顧
一般室内温度以26~28℃最令寶寶感到舒適,睡眠環境應整齊安靜通風良好。要注意不能讓風直接吹到孩子身上。生病的寶寶往往睡眠的狀況比較不好,容易醒、睡部不安穩。因為腹部疼痛、鼻塞厲害、皮膚癢、發燒頭痛、容易讓寶寶醒過來哭鬧,醫生給的症狀解除藥物可以幫忙解除症狀,也更需要媽媽的安撫。潮溼溫暖的空氣對發炎黏膜有幫助,鼻塞厲害,鼻屎卡在鼻腔,濃黃鼻涕清除前及細支氣管炎痰多拍痰之前,可予以水蒸氣吸入五到十分鐘。如果房間乾冷或因電熱器使用,連大人鼻腔都乾燥不舒服,寶寶鼻塞會更嚴重。過敏體質對溫差變化、灰塵十分敏感,從小無瞞的環境可減少過敏體質誘發過敏症狀的程度。
可以外出嗎?
寶寶生病,會傳染別人,也怕被再傳染,儘量不要到別人家及公共場所,天氣良好,寶寶精神好,可推車出外稍微透透氣,但儘量不要吹風。
生病寶寶的觀察重點
注意臨床症狀(咳嗽、鼻水、腹瀉等)有無加重外,
觀察寶寶比較一般是否安好(DOING WELL),
有無病容,是尚可或是明顯,如果越來越疲累要特別注意。
觀察生病寶寶嚴重度指數,越右邊越不正常:
玩耍 |
正常玩耍, 減少玩耍興趣, 拒絕玩耍 |
注意力 |
警覺, 疲累, 恍忽, 木呆, 昏迷 |
活動性 |
正常活動, 減少活動, 不活動 |
食慾 |
正常食慾, 食慾、拒食 |
皮膚顏色 |
正常, 蒼白, 潮紅, 大理石斑花花的, 發紺 |
呼吸 |
正常, 有點急促, 用力或無 |
體溫 |
正常, 低溫, 高溫 |
水份 |
正常, 輕微/中度/中度 脫水 |
體溫偏低(36度以下)也是不正常,有些是退燒藥使用過度,有些是厲害感染如敗血症要特別小心。
比較小的嬰幼兒不善言語表達,媽媽或媬母可由每日的接觸,再參考以下因素評估寶寶是否身體不適:對環境的反應、坐立情形、四肢活動與動作、在母親懷裡的情形、說話或出聲(音調)、對物體(玩具)的反應、吸奶情形、父母對幼兒哭鬧躁動的安撫程度、有無微笑及對刺激的反應。
當然生病寶寶嚴重程度指數明顯,參考因素變比較差,應請醫生檢查。
什麼情況需要緊急就醫
當然先前生病寶寶嚴重程度指數明顯變壞,參考因素變比較差,應速請醫生再檢查。
尤其是,小朋友哭的很慘,且無法安慰的哭,不斷嗚咽。 移動或父母接觸時會哭。幼兒不易叫醒且脖子僵硬。出現皮膚紫斑。排除鼻口影響呼吸之障礙物後仍感覺呼吸困難。幼兒流口水且無法吞嚥任何東西。高燒至40.1℃則建議緊急就醫。
臨床常見的,如寶寶鼻涕變膿黃,可能合併有中耳炎應在請醫生檢查有無中耳炎,藥物要再加強。血絲便合併發燒,腹絞痛,可能是細菌性腸炎如沙門氏菌感染。腹痛厲害(急性腹症);咳嗽變厲害、高燒(肺炎)、呼吸困難有狗吠聲(哮吼);夜咳整晚如氣喘發作。
台灣每年春秋兩季好發的腸病毒,初期以發燒表現,或有拒食,尤其三歲以下嬰幼童更應注意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的前兆病徵,如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持續嘔吐、持續發燒、煩躁不安、昏迷、頸部僵硬、肢體麻痺、抽搐、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疑似腸病毒重症症狀。腸病毒好發年齡愈來愈小,症狀卻很不典型,小嬰兒可能心肌炎緊急治療才出現手口足症狀。心肌炎雖不常見,初期以上呼吸道感染常見症狀,如發燒、嘔吐,但會迅速惡化應小心。
其他需緊急就醫的情況還包括:
緊急就醫指標
一旦有
- 嚴重嘔吐,
- 意識不清,
- 精神不好,
- 異常哭鬧,
- 沒有小便、嘴唇乾,
- 嘴唇發紫,
- 呼吸急促促喘鳴聲,
- 抽筋,
- 臉色蒼白、盜汁,
- 三個月以下發燒的嬰兒。
就要提高警覺防止嚴重病情的發生
* 小朋友哭的很慘,且無法安慰的哭,不斷嗚咽。 移動或父母接觸時會哭。幼兒不易叫醒且脖子僵硬。出現皮膚紫斑。排除鼻口影響呼吸之障礙物後仍感覺呼吸困難。幼兒流口水且無法吞嚥任何東西。
由於發燒是一種症狀,不是一種疾病,因此找出產生發燒的原因,才是首要的目的,如果確定孩子是感冒,且高燒至40.1℃則建議緊急就醫。
結語
寶寶生病不舒服又無法言語表達,讓家長既緊張又心疼。孩子發熱高低並不完全代表病情輕重,還須注意觀察孩子的變化,如玩耍、注意力、活動性、食慾、皮膚顏色、呼吸狀態,有無脫水,發現異常變化,即使發燒熱度不高,也應注意,及時就醫或回診。家長能細心觀察生病變化,看診時提供醫生診治參考,配合藥物治療,充份休息、適當水份電解質飲食補充,有助縮短病程、儘速痊癒